101年高中學測非選試寫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分析:(一)「漁人甚異之」的「異」和漁人發現桃花源有何關聯?(二)陶潛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桃花源?(三)從中可看出陶潛嚮往什麼樣的理想世界?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分列書寫。(一)(二)(三)合計文長約250300字(約1114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潛〈桃花源記〉)



(一)「漁人甚異之」,是對桃花林這前所未見景色的驚嘆,也是對這神秘的所在感到好奇不解。從「忽逢桃花林」可看出,漁人並非有意,僅是沒有目標的沿溪前行,卻意外發現這片奇妙、美麗的桃花林,當然會甚感驚奇。

(二)首先,作者描寫桃花源「村落環境」和「自然景致」,呈現出井井有條的聚落樣貌和自然美好的田野風光;接著寫「人文景觀」,描繪桃花源內住民辛勤耕作、衣著樸實的生活型態,以及老人孩童皆怡然自得、安居和樂的社會樣貌。

(三)從文中看出,桃花源是一個安寧、樸實的農莊社會,環境自然、居民和樂,老人小孩等弱勢也能好好生活,且沒有明顯的政治勢力。生活在魏晉南北朝這般黑暗的亂世,陶潛嚮往的,便是這樣「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世界;而沒有政治、戰亂會擾亂人民的生活,不求繁華只求安適的世界。

            楊海若(高中學測)



(一)桃花林的美麗景色始於人感到驚異,也因此引起了他對桃花林好奇,方有「復前行」的行動,欲前往探訪桃花林的究竟。

(二)作者由自然景色及人文景象來描述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屬於自然方面的描寫;「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則是人文的描述。呈現安居樂業,平靜祥和的生活景象與氛圍。

(三)陶潛因生長於時代交替、動亂頻仍的時期,使他厭惡世人彼此相互爭鬥及充滿黑暗的社會現實面,於是他藉由筆墨來寄託心中的理想世界:不受世俗的羈絆,能怡然自得地在世間生活,就如同老子所嚮往的「小國寡民」世界。
 
          范瑀芯(高中學測)

(一)漁人在沿溪划船時,忘了自己已划了多遠,而意外遇到景色優美的桃花林,並感到「異」。於是有了想繼續向前一探究竟的想法,便穿越桃花林和山洞,進而發現了桃花源。

(二)陶潛先從「地」寫起,由「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寫出村民居住的環境;再從「有良田、美池、桑田之屬」寫出桃花源的景色及「食」的充足;「阡陌交通」則是村民彼此間的往來非常方便;最後「黃髮垂髫,並怡然自得」描寫桃花源人們安居樂業。

(三)陶潛生於晉、宋之際,戰亂頻繁,社會也動盪不安。陶潛便將自己嚮往的生活寄託於桃花源記中。而從文章中可以知道,他的理想世界為平淡和樂、老人小孩都能安然生活的世界。
       
         陳映蓉(高中學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