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佳作-我所知道的羅丹(陳侑靖)

  巴爾札克是法國十九世紀偉大的小說家。為了紀念他,法國作家協會主席的左拉,請雕塑家羅丹做一個巴爾札克像,立在街頭。

   羅丹,法國最偉大的雕塑家,由於他十四歲時看過了一本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所以他堅持走向藝術這條路。在設計學院十,羅丹有一次無意中打開模型室的門,看見裡面的雕像,因而訂下了學雕塑的志向。羅丹五指短而有力,天生就是學雕塑的料,雙手終日泡在雕塑膠泥裡,也只覺得其樂無窮,然而此時的他卻接到了一向支持自己的姐姐過世的訊息,他受到打擊,進了修道院放棄了藝術。

  羅丹不同於其他修士,一有空就到處塗塗抹抹,神父覺得宗教生活不適合他,於是勸羅丹走回他藝術的道路,也許神父的話奏效,他重回俗世中。苦難並沒放過羅丹,他連三年報考巴黎美術院,結果連三次落榜。羅丹落榜也是有原因,那些教授個個認為只有古典、唯美才是真正美感,而他的作品貼近自然,充滿生命力,自然不待見。因此他參加沙龍展,花了一年心力雕了名為塌鼻男人的雕像,卻也因為太過逼真而落選。

  羅丹在創作巴爾札克前,翻過了所有有關巴爾札克的作品及資料,並親見跑去他的家鄉訪問認識他的人。最後,羅丹眼中的巴爾札克,是個平凡到接近醜陋但卻有驚人智慧的模樣。一八九八年,完工的巴爾札克雕像在沙龍展出,雕像的雙手藏在睡袍裡,臉部凸顯深刻有力,彷彿巴爾札克在月光下行走、思考。但民眾只批評他是怪異的、病態。於是,羅丹把它搬回自己家。

  面對指責,羅丹只表示巴爾札克是他全部生命奮鬥的成果,他的美學理想及中表現。一九三九年,巴爾札克被人們請出來,立在蒙巴納斯上,這遲來的立像,宣告了羅丹作品的超越時代性。

 

   陳侑靖(國中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