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佳作-我所知道的羅丹(林槿茹)

  少年時為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所撼,法國雕刻家羅丹投身於藝術,不畏世俗批判,在歷史上刻鑿了亙古流傳的巨作。該是何般的堅定,支持著屢遭打擊的他孜矻創作,從當時的非主流走向後世大眾的眼前?


  羅丹的藝術一途走得很坎坷,最初父親的不支持,到支持他的姊姊過世,即使展現出極大的雕塑才能,他一度放棄藝術,成了修道院的修士。期間,他渴望創作的心未止,而後維神父所勸,重返心心念念的藝術。然而,羅丹寫實風格並不為學院派的教授所待見,報考巴黎美術院而三次落榜,甚至遭教授嚴辭批評。他只能轉而從事裝飾工人,一面工作,一面創作,經濟拮据亦難能阻礙羅丹雕塑的雙手。現實捏塑出生命之韌性,時光陶冶出歲月之醇美,羅丹以一整年的時間捕捉流浪漢模特兒飽經風霜之面貌,企圖藉此做「塌鼻男人」於沙龍展上一鳴驚人。

  可惜,作品又因非主流而被否決。

  這是所有先知的悲歌,只有少數人能望穿不受輿論世俗所容的外表,睇見作品的價值,其老友左拉—法國作家協會主席—便是其一。他向羅丹委託製作巴爾札克—法國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雕像。

  羅丹以自身不凡美感,與用功深入的研究,乃至於實地走訪文豪的家鄉,願以畢生心力,雕塑出一尊極其寫實、不浮濫過度美化的像,貌似擁腫難看,卻反映出最為真切的靈魂底蘊。反覆雕琢,去蕪存菁地留下作品精煉風貌,那是最平凡,亦最不凡的巴爾札克膏像。

  然而,世俗仍無法破除眼界狹隘,厲聲指責。羅丹雖氣餒、沮喪,仍捍衛他一生信奉的美學,堅定不移。

  隨時光過去,不凡美作終於得以平凡,矗立於蒙巴納斯。逝世二十二年後,羅丹以作品本質之美,印證美學理想,更甚,是他的生命真諦。


  林槿茹(高中學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