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俗世的世界,羅丹連續三年報考巴黎美術院皆落榜。那時的藝術主流崇尚古希臘、羅馬的作品,認為真正的美感是古典、唯美的。只要一味做機械性的模仿就可獲得名聲。但羅丹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作品。他的作品是他親自觀察、寫生且經過思考過而成的,這樣使他的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卻不見容於學院的老教授。
想出頭天的年輕藝術家除了進美術院外,他們還可以參加沙龍展,這樣便有機會遇到伯樂提拔。羅丹以「塌鼻男人」第一次參展。因太過逼真違反甜美作品而落選。但他依舊堅持著他的理念來創作巴爾札克。
羅丹以全新的方式來創作巴爾札克。他想呈現最真實的偉大詩人。透過蒐集文獻,拜訪看過偉大詩人的人們,甚至研究詩人故鄉的地理形貌,羅丹眼中的巴爾札克有著向外腆著的肥胖肚子,粗又短的雙腿,五官粗大又難看,看起來是擁腫愚蠢的。
八年後,偉大的作品誕生,但得到的盡是批評而非讚美。但羅丹面對批評選擇相信自己,他不願重塑巴爾札克,便退回作協經費,把巴爾札克搬回了家。
直到羅丹逝世二十二周年,巴爾札克才被人們請了出來,立在蒙巴納斯上。這遲來的立像羅丹作品的超越時代性。
羅丹的故事讓我感受到,所謂的偉大並不一定廣被同一時代的人們所認同。這一偉大包含了獨到的見解與凡人所看不見的跨時代性。一個偉大藝術家應具備勇於追求自己理念的特質,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創造自己的獨特性。羅丹,就是這樣的人。
蔡文妮(高中學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