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佳作-我所知道的羅丹(蔡文妮)

   巴爾札克是法國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為了紀念他法國作家協會的主席左拉請他的老朋友羅丹做一個巴爾札克的像,立在街頭,供人瞻仰。羅丹是法國偉大的雕塑家。十四歲時因一本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堅持要走藝術這條路。他在設計學校裡如魚得水,學得又快又好。有一天無意中打開模型室的門,發現自己熱愛雕塑,並是學雕塑的料,一學就會且越做越起勁。但是苦難隨著接踵而至,他姐姐的過世對他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傷心的他去做了修士,但神父鼓勵他更應在藝術上發揮,不應一直陷在悲傷中。

   重回俗世的世界,羅丹連續三年報考巴黎美術院皆落榜。那時的藝術主流崇尚古希臘、羅馬的作品,認為真正的美感是古典、唯美的。只要一味做機械性的模仿就可獲得名聲。但羅丹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作品。他的作品是他親自觀察、寫生且經過思考過而成的,這樣使他的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卻不見容於學院的老教授。

  想出頭天的年輕藝術家除了進美術院外,他們還可以參加沙龍展,這樣便有機會遇到伯樂提拔。羅丹以「塌鼻男人」第一次參展。因太過逼真違反甜美作品而落選。但他依舊堅持著他的理念來創作巴爾札克。

  羅丹以全新的方式來創作巴爾札克。他想呈現最真實的偉大詩人。透過蒐集文獻,拜訪看過偉大詩人的人們,甚至研究詩人故鄉的地理形貌,羅丹眼中的巴爾札克有著向外腆著的肥胖肚子,粗又短的雙腿,五官粗大又難看,看起來是擁腫愚蠢的。

  八年後,偉大的作品誕生,但得到的盡是批評而非讚美。但羅丹面對批評選擇相信自己,他不願重塑巴爾札克,便退回作協經費,把巴爾札克搬回了家。

  直到羅丹逝世二十二周年,巴爾札克才被人們請了出來,立在蒙巴納斯上。這遲來的立像羅丹作品的超越時代性。

  羅丹的故事讓我感受到,所謂的偉大並不一定廣被同一時代的人們所認同。這一偉大包含了獨到的見解與凡人所看不見的跨時代性。一個偉大藝術家應具備勇於追求自己理念的特質,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創造自己的獨特性。羅丹,就是這樣的人。


   蔡文妮(高中學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