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佳作 - 香米碑 (陳俊亦)

     「郭博士! 郭博士!」我奮力搖著他,希望他只是熟睡而起不來。但搖了幾下後,依然一點反應也沒有,我趕忙拿起桌上的電話撥一一九,焦急令我說話上氣不接下氣。可惜在醫院急救後,是回天乏術,郭博士就在自己投身八年的傑作,正式通過審查登記前,突然離去……。

         從民國八十一年起,我便進入益全博士麾下,參與高品質香米的改良工作。我國自民國六十六年冊始從事香米育種研究,但二十幾年來一直沒有成功的新品種。但這次 領軍的郭博士畢業於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可說是接受正統水稻遺傳育種訓練,在台灣從事相關研究的第一人。因此,打從一開始,我們整個團隊,就有決心和信心, 可以培育出農試所自行雜交育種成功的第一個稻作新品種。
       在育種期間,郭博士開口閉口皆是「要種稻,就要種好稻;要吃米,就要吃好米」這句話,他跳脫傳統框架,將育種目的從產量或抗病性轉移到品質上。當然,新品種 的優點是多多益善,能否兼顧產量和抗病性也頗受重視。為此,郭博士時常超時工作,不但令家屬心疼,我們這些同事也苦勸他不要工作過勞。但他有他的堅持,認 為自己身為計劃主持人,挑燈夜戰是他的義務。雖然大家都深受感動,但我想,這也為日後的心臟病發埋下隱憂吧。
        接手郭博士的工作時,資料量之大令人咋舌,使我重新思索「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原來,辛苦不只是指勞力,更可以是精神上的嘔心瀝血呀!此後,每當掀開鍋時,一聞那親切的芋頭香,便會被燻回過去,彷彿看見郭博士日以繼夜的身影,不禁流下淚來……。

陳俊亦